实验验证《机械能守恒定律》的说课稿1 教材分析 《机械能守恒定律》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节,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,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;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,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,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,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、电荷守恒打下基础。
《机械能守恒定律》说课稿1 说教材 (过渡句: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,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。首先,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。) 《机械能守恒定律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,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。
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。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,只有重力做功,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,机械能守恒。《实验: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》是南宫一中提供的微课课程,主讲教师是刘卫京。
高一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范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,对“机械能”并不算陌生,接受起来相对轻松。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,同学们对“机械能”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,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。
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数据如下:机械能的定义:是指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,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,即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势能的减少或增加,这是机械能守恒定律。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。当存在摩擦时,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,热能在空气中损失,而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动能或势能。
笔者所教学的《机械能守恒定律》的教学设计正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的。 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,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,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,而忽视学生探究、体验的过程,难免“穿新鞋走老路”,也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。
1、a = 6 m/s 2 ,影响不明显,可忽略。(2)改变斜面高度h,改变滑块A的质量M及斜面的高度h,且使Mh不变(3)由于滑动摩擦力, =0.3(0.2-0.4都对). 试题分析:(1)从图像可以看出,滑块上滑和下滑过程中的加速度基本相等,所以摩擦力对滑块的运动影响不明显,可以忽略。
2、例如图,两滑块A、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 2,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,A、B间用一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相连。开始时两滑块静止,弹簧为原长。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沿弹簧长度方向射入滑块A并留在其中。 试求:(1)弹簧的最大压缩长度; (2)滑块B相对于地面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。
3、请你给他补上合适的单位: A、小红的身高65___cm___,B、一袋大米质量为50__kg___, C、半场足球赛时间45___min___,D、一间教室高约3__m___。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,太阳光大约以8_才能传到地球,太阳距地球约为___,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__慢___。
4、而总能量的大小,其实就是第一次弹簧恢复原长时B的能量,因这时弹性势能为0,A的动能也为0,所有的能量全在B上。
5、图2中是三种产生梯度磁场的磁系统:a系统的线性范围窄,位移Z=0时,霍耳电势≠0;b系统当Z《2毫米时具有良好的线性,Z=0时,霍耳电势=0;c系统的灵敏度高,测量范围小于1毫米。图中N、S分别表示正、负磁极。
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答题技巧 (1)仔细审题,明确题意 每一道计算题,首先要认真读题,弄清题意。审题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、提取、加工的过程。在审题中,要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,如静止、匀速、 最大速度、一定、可能、刚好等。一个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要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阶段。
公式要写原始公式,不能写二级结论,写二级结论不给分。写必要的文字说明,目的是让判卷老师知道你这道公式针对的哪个研究对象,哪段研究过程。一道大题如果有三问,在不知道这个公式哪一小问要用时,你把这个公式写三遍,三个小问都要写一遍。
实验题一般是采用填空或是做图的形式出现,这其中,如果是填空题,题目中的数值、单位、方向和正负号都要填全面。如果是作图题,题目中的各种物理量、单位、各种仪器等都要考虑周全。
题目 :首先,要写明题目给出的条件,如:物体前50m的平均速度。解: 在答题时,首先要在最前面写下一个“解:”,格式要规范。公式 :然后,根据题目要求,写出相关的物理公式。计算 :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,计算过程可以省略,只写答案。
实验原理的理解——重点;(3)实验数据的处理——亮点;(4)设计性实验——难点。2.应对策略:高考的实验题都是在教材规定实验中的原理、方法和器材的基础改编出来的。因此,遇到似乎陌生的实验时,就要与曾学习过的实验联系起来,依据实验原理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。祝你高考顺利,加油。